作为一名职业程序员,同时也是一名开源创作者, 夸张点说,我解过的bug可以绕地球一圈, 每天写bug解bug几乎是我的日常。
但是,作为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技术up主,我怎么能止步于每天写bug和解bug呢?更何况,人生在世,总得有点追求。既然我不能够阻止bug的产生,那么就让我总结一点bug的修复技巧,让bug消失地更快点吧!
一、bug修复的生命周期
当我们遇到一个bug(问题)的时候,一般我们需要经历如下6个步骤:
- 了解bug。我们首先需要到底出了什么bug,现象是什么,怎样发生的;
- 复现bug。在了解了bug的大致情况之后,我们需要能够找到复现的路径,这就为后面bug的定位提供可靠的依据;
- 定位bug。当有了稳定的复现途径之后,要做的就是打断点、打日志进行调试,来一步一步分析和定位bug,到底是那块代码导致的错误;
- 确认bug。当我们定位到bug出错的地方之后,我们就需要分析这到底是不是bug。如果是bug,那么这个bug出现的根源是什么,到底能不能解决;
- 修复bug。在明确了bug的根本原因之后,下面就需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修复这个bug了;
- 验证bug。并不是每次我们修复完bug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,此时我们还需要去重现bug以确保bug被真正修复。除此之外,有条件的我们还需要去验证相关场景,以保证修复该bug不会引入其他bug。
以上可以总结为12字方针--"了解、复现、定位、确认、修复、验证"bug。一般在稍微大一点的公司,都会有对应的流程对bug的修复进行流程控制,最终形成闭环。
可以看到的是,其实修复bug只是解决一个bug的6个步骤中的其中一步。很多刚刚参与工作的程序员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一遇到bug,就开始漫无目的地看代码或者是上网各种瞎搜索,又或者各种无脑问,最后搞了一圈可能连自己要解决的bug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,这样解决bug的效率可想而知。
可能读到这的你此刻非常想问:怎样才可以更快地修复一个bug呢?那么下面我就根据上面讲的六个步骤来分别讲解一下对应的技巧。
二、解决bug的艺术
了解bug是解决bug最重要的一步,它直接决定了后面五步执行的效率和质量。糟糕的错误报告和不负责任的问题描述都是埋葬程序员修复bug意志的罪魁祸首。
在了解bug之前,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,了解它产生的现象、描述、复现步骤、以及解决后的预期是什么等等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它呢?
下面我给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:
1)观察现象
光凭文字说明是无法准确领悟到bug的精髓的。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文字表达描述都是千差万别的。
如果说这个时候能提供一段出错的视频或者问题截图,又或者能够现场演示错误的话,这样观察现象,然后再结合问题描述之后,一定能够帮助你快速地了解这个bug。
2 ) 询问相关人员
这里你询问的可以不仅限于发现bug的人(一般是测试人员),当然你首先应当询问的还是这个发现bug的人。
这里你需要着重询问bug报告上你觉得迷惑的点,比如出现bug的应用版本、设备型号、bug出现的频率、bug产生的步骤和恢复的途径、bug修复的预期效果等。这里你需要进行刨根问底地询问,因为可能bug发现人觉得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,对你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点。
问完发现bug的人之后,我们还可以向bug对应模块的负责人(测试、开发、产品)询问该模块的业务逻辑,说不定能够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哦。
3 ) 提供bug报告模板
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,可以让程序员直接跳过bug修复的前三步,直接进入到确认bug步骤,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bug修复的效率。那么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应当具备哪些内容呢:
有了以上的内容之后,相信程序员能够很快地了解这个bug,定位出bug产生的原因并予以解决。
如果你在第一步了解bug中获得了良好的bug报告的话,则此部分可以很容易。你只需要按照bug报告中的bug复现步骤,按顺序操作即可稳定复现bug。
当然,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即使你手握bug报告,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工作,然而bug就是无法复现,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1 )重新了解bug
此时为了能够复现bug,你可能需要回到上一步,重现去了解bug。因为你之前对bug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,又或者你第一步并没有做好才导致了bug未能复现。这个时候带着疑问去重现了解bug,可能你会发现新的大陆。
2)将偶现bug转为必现bug
偶现bug算是bug家族中最调皮的一个了。它们以没有规律,难以复现等特性,经常能把一个好好的程序员给逼疯。
但是既然是要复现bug,那么肯定要找到bug稳定复现的路径,这样才能方便下面bug的定位。这里我推荐大家的一个做法就是想办法把偶现的bug转化为必现的bug。因为即使是偶现的bug,很多也是特定条件下必现的bug,只不过此时你还没发现这个特定条件而已。
那么怎样才能将偶现bug转为必现bug呢?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常用的技巧:
这一步可以说是解决bug的关键环节,这一步骤的难易程度一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:
- 程序员自身的代码量(工作经验);
- 对项目代码(业务)的熟悉程度;
-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快地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呢?下面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:
- 断点调试法。这是程序员通用,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定位问题的方式。一个不会断点调试的程序员和瞎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;
- 日志分析法。其实并不是所有bug都可以进行断点调试的。比如在一些循环调用或者业务较为复杂的场景下,打日志分析定位是较为适合的方式;
- 排除法。如果一个bug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情况的时候,这个时候采取排除法的方式是最优的。你可以把可能导致bug产生的代码块都打上日志或者断点,然后重现一下bug进行问题的定位;
- 代码回滚法。如果你这个bug在之前的版本是好的,但是在现在版本上又出现了,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代码回滚大法。把你的代码回滚到你怀疑的版本,运行看bug是否消失,然后对两个版本之前代码有何区别,最终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。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二分法来提高代码的回滚效率;
- 注释(删除)代码法。这个我在上一个步骤中也提到过。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定位的bug,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方法进行尝试。不过这个方法使用起来有一定的风险,因为可能你删除的那一串代码虽然能够解决bug,但是却不是bug产生的根源,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将必现bug改成了偶现bug,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;
- 源码分析法。有的时候有些bug可能并不是你的代码导致的问题。可能是第三方库本身的bug,又或者是系统本身的bug,又或者是你误用api导致的问题,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拥有源码分析的能力。深入源码中,一层层分析直到最终找到bug产生的原因;
- 联想法。通过一些类似的bug修改经验从而联想猜测出bug产生的位置。这个方法对使用者本身有较高的要求。需要使用者对项目代码和业务逻辑非常熟悉,同时对问题分析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牛人能够一眼就能看出问题,他们常用的就是这种方式;
- 场外支援法。这是实在定位不出bug才采取的下下策。因为它并不能提高你定位bug的能力,同时请别人帮忙定位bug,你就需要把你之前所做的工作都要全盘地向他表述一遍,这样不仅会降低bug修复的效率,同时还不一定能保证定位出bug产生的位置,它取决于你表述问题的能力和帮你的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这一步可以说是bug修复6个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。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这个bug能否被彻底地解决,同时也是最能体现bug修复艺术的步骤。
但是很遗憾的是,这一步往往被很多人给忽视了。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修复bug的时候,都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:
- 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:一些初入项目的程序员经常因为修复一个bug而导致了另一个bug,又或者只是看到了bug的表象却不能感知到bug产生更深层次的原因,所以10种产生bug的情况他可能只改了一种,将必现问题改成了偶现问题,让bug变得更加复杂;
- 时间限制:这是我们程序员经常碰到的限制。这在互联网企业非常普遍,通常解决一个bug是有时间限制的,例如:这个项目明天就要上线了,并强制要求你今晚就得想办法解决。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被逼无奈,采取硬编码的方式去临时把这个bug给按住。其实这样虽然bug是被临时解决了,但是却会让这个bug变得愈加复杂。很多公司出现的那些祖传代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,动一下就可能产生无数未知的bug,令人绝望;
- 业务限制:很多时候导致代码逻辑非常复杂难懂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种业务限制。我们在修复一个bug的时候,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种业务的限制,导致bug的修复一种不能从根源上予以解决,只要业务一调整就可能导致这个bug反复地出现。
说了这么多限制,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呢?
- 多积累经验,提升自身的水平:这是打破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;
- 及时处理bug:在收到bug报告的第一时间就去处理,尽可能打破时间的限制;
- 多熟悉业务:有时间就多去了解和梳理业务,深入研究项目代码。这样我们在解决bug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对业务不熟悉而无法分析出bug产生的根源;
- 准确定位bug:bug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分析出bug产生的根源。因此你需要仔细分析和定位bug,使用我上面介绍的8种方式去定位bug。
其实前面的四步都是为这一步所做的铺垫。有了前面四步的工作,相信到这儿也是相对微不足道的了,剩下的就是如何优美地解决这个bug了。
到了这个阶段,bug通常不需要大的修改来修复,因此这一步往往会非常快,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的技巧啦。
在这里需要我们着重注意以下几点:
- 重复之前复现bug的步骤来验证bug是否被彻底解决;
- 验证bug修复可能改动到的相关模块是否正常,保证bug修复不引入新的bug。
如果上述有任何一点没有达到的话,请返回步骤四和步骤五,重新修复bug!
三、如何提高bug修复的效率
通过上面对于解决bug的艺术的讲解,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影响bug修复效率的几个关键点:
- bug信息收集的效率以及有效性;
- 时间限制的压力;
- 人员对项目代码(业务)的熟悉程度;
- 人员自身经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以上4点可以说直接决定了bug修复的效率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bug修复的效率呢?下面我将一一给出我的看法。
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机制呢?这里我给出我的几点建议:
1 )提供优秀的bug报告模板
上文我们在了解bug一步中提到过: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,可以让程序员直接跳过bug修复的前三步,直接进入到确认bug步骤,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bug修复的效率。
这里我再次重复一步,一份优秀的bug报告模板应当具备哪些内容:
- bug的标题和问题描述;
- 出现bug的应用版本;
- 出现bug的设备信息(型号、版本等);
- bug产生相关的视频、截图和错误日志;
- bug复现的步骤;
- bug出现的必要条件(环境)和恢复途径;
- bug修复后的预期效果;
- bug对应的模块或者关联bug。
2 )建立完备的日志体系
在项目的初期,我们可能为了赶工期而常常忽视了日志打印的重要性,这很可能就会导致该项目日后的维护将非常得艰难。
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日志体系呢?
如果你有这么一套完备的日志体系,那么你就可以在用户(测试)不用开口的情况下,直接get到用户的操作行为以及对于的代码逻辑。同时,可能一句关键点的报错日志就可以帮你直接定位到bug产生的位置,从而直接进入第四步确认bug。
说了这么多,我们应该如何打印高效的日志呢?
1)更早地发现bug
很多时候来自时间限制的压力,往往是测试不充分导致的。很多bug直到产品临近上线或者交付的时候才被发现,这个时候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在时间上做出限制,无情压迫我们这些活在公司权力最底层的程序员们。
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套自动化测试机制,每天下班后都进行自动测试的话,那样很多bug就能被提前发现,从而为我们修复bug预留了不少宝贵的时间。
2 )节约bug验证的时间
对于一些复杂难解、偶现的bug,我们往往会在确认bug到验证bug之间花费大量的时间。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套自动化测试机制或者工具帮助我们验证bug的话,就可以极大地缩减我们修复bug的时间。
1 )建立丰富的知识库体系
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丰富的知识库体系呢?下面我给出我的几点建议:
- 对知识进行分类;
- 定期添加和更新知识库的内容;
- 提高知识库的检索效率;
- 定期组织知识的分享;
- 激励贡献知识库的人员。
2 )建立责任田划分机制
划分责任田的好处:
-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。划分完责任田后,田主需要对自己负责的模块负责,这就必然要求其对模块内的代码(业务)更加熟悉;
- 责任到人利于追责和bug跟踪。
当然责任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,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:
- 职责明确之后可能导致缺少全局视野。一些复杂的bug可能是几个模块共同作用下才产生的,对于这类bug的定位势必会大大增加难度;
- 划分责任田之后,可能导致踢皮球的情况。
责任田划分机制,它是一把双刃剑。所以是否需要建立责任田划分机制,还是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的。
- 建立公平的员工晋升制度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的主动性的积极性,提升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;
- 建立岗位轮换制度。让人员定期负责不同的模块,可以极大地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全局视野;
- 定期组织培训学习。
四、最后
以上内容,是我参与工作五年,开源六年以来所总结下来的全部经验,喜欢的可以点击收藏或者三连支持一下!最后,还是祝福大家从此代码无bug,哈哈哈!!!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tgod.com/4761/